首页 >> 新闻资讯 >>道教文化 >> 一个真正的学道者,要学会清理心中的“垃圾”
详细内容

一个真正的学道者,要学会清理心中的“垃圾”

微信图片_20181211103535.jpg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奇技淫巧之物层出不穷,人们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在享受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精神的需求,使得人们的心灵越来越脆弱,各种心灵疾病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健康。

人们在物欲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己的真性,被物所役而不能役于物,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自身心灵的天堂,所谓“反者道之动”,越是离开自然,人们就越向往自然。于是“环保”成了当今的主题。而修行之人,不但要讲自然的环保,还要讲心灵的环保。于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古老而常新的道学,在现今的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其宝贵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212125505.jpg

现今人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主要是迷失在了物欲的追逐之中,贪图于感官一时的享乐,而不知真乐之所在;得意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缺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精神。如何紧守自己的真性,答案便是“抱朴守真”,保住自己心灵之净土,让自己和社会回归自然、和谐的天堂。

《道德经》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声名利禄者,荣身之物也,非养身之物。至人教导我们要少私寡欲。要常常问问自己,到底是名利重要点呢,是货物重要点呢,还是生命更重要点?

人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有物质的需求,而人们生活的幸福与否,也与物质条件的丰富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物质与自身的需求的关系,使得我们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不会因为物欲的牵引而迷失了自我呢?《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法等太过了就会使得自身出现病变。所以对物欲的追逐要有一个度,要守自己的本分,使自身的身心获得健康。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人因妄心炽盛,贪着万物,求得、求不得都被烦恼妄想所困,身心备受煎熬,于是迷失于物欲之中,不知有真道的存在。所以,人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生中的身心的贪着,正确把握情绪中的喜怒哀乐忧悲恐,“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只有扫除种种无名烦恼的苦根,人们才能幸福安康的生活。

然而人心多散乱,总是为各种贪嗔痴念、为酒色财气而扰乱自己的身心。那么,又该如何迷途知返呢?

《道德经》曰:“少则得,多则惑。”只有减少自己的贪欲,少私寡欲,才能“一念皆纯真”。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圣人的教诲,把握自己人生的道路。时时以圣人之言洗涤自己的身心,虚其心,有容人之量,化解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己,个人修为、人格魅力得以改善,包容心、慈悲心都有较大的提升后,必然获得轻松、幸福的人生。

全真龙门百字谱说得好:“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大家都是亲人,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心,大家相互之间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彼此之间要多一份爱,能为彼此着想。不要“害人终害己”。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人在社会中生活,要守本分,要有所作为,坚持原则而不教条,坦率真诚而不放肆,作指路的明灯而不炫耀自我,德高位高而不要不择手段地去争权夺利。归结起来,就是要以德为本,有仁爱之心,多行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

微信图片_20181212125549.jpg

《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这便是劝人清洁心灵的最好警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