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道教文化 >> 道教养生方法·道德养生
详细内容

道教养生方法·道德养生

道教养生方法是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养生方法体系。道教养生方法在历史上流派和类别甚多,但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道教养生学历来都将修性养德作为养生之首务,这不仅是对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种赞扬,而且也包蕴着丰富的科学依据。

《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人所以有死是因为有生,世人能养形而长寿者占十分之三;嗜欲忘形而短命者占十分之三;虽然能养形,但骄奢淫逸、嗜欲杀生而导致短命者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贪生,所以不能长生。以上十分之九的人都有死,因为他们有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没有死,因为没有生。真正长生的人,是养“性”而不是养“形”。养“性”,是养道德、心理;养“形”是养身体。

所以真正的养生是养“性”,是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自然就能身体健康,从而达到真正的健康。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追求身体的健康,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真健康,而忽视了健康的真正支配者——道德,怎么能提高道德修养呢? 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高尚的品德,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1、真诚有益健康

面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并且要做一个真诚的人。 大多数人喜欢听好话,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懂得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会隐其锋芒,即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耿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要学会既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能伤害别人,做一个真诚的人。

2、善良使人健康

善良是一剂药,可以治病,可以诞生奇迹。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质表现出来才为真正的善良。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如深圳的艺人丛飞数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数百万,捐完所有的积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绝症时,仍不停止捐款。“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空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仅是一点一事之善举,而是对万事万物都有善心、善意、善举,“普渡众身”。真正的善良之举是隐名埋姓,不张扬、不作秀、不图回报的善举。

3、勤劳让人健康。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品质,并且成了道德的象征,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这一定论。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十分勤劳。远古时代卫国的女人就已养成了“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习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是千古名篇《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述。这些女人正是因为勤劳而成就其贤德。而男人们则以勤劳来成就其事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然后才能游说诸侯,身挂六国相印,建国立业,名振天下。

勤劳之所以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特质,自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黄河流域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文化的辛苦特色,马克思曾说过“亚西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特别是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战乱、灾难、瘟疫连绵不断,若不勤劳刻苦,是无法维持生存生活状态的,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是一种梦想。因此,即使贵为天子,大禹也是“身执耒插,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就是天下第一帝秦始皇每天也要批示几百斤重的奏章才睡觉,当然那时的奏章是写在竹简上的。杨玉环被专宠后,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成为白居易无情嘲讽的把柄,也成了后人的笑料。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就是因为勤劳不息而终成大器,名垂青史的。孔子著书立说,周游列国,诲人不倦,实际上是他特别勤劳,毅力顽强,不怕疲倦罢了。墨子为传播他的哲学思想,不遗余力,直至“摩顶放踵”,其勤劳和艰辛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但人们勤劳的程度却丝毫未见减弱。这一方面是秉承了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追求,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生活。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是需要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是由我们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

4、节俭促人健康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提倡并保持下来的传统美德,影响着所有中国人的行为,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中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论述。

生活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周恩来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

节俭对于治理国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阳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意思是说,节俭利于家邦。明太祖朱元璋抑奢倡俭,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与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穷奢极欲,铺张浪费,致使大清朝走向衰亡。当然,我们所提及的“治国”并不代表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而是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但是无论什么社会制度,节俭对于治国的重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因此,节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大。试想,如果一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以铺张浪费相尚,国家岂能不亡?民族岂能长存? 节俭与否和贫富并无直接的联系。也许,穷时节俭是不得已的,只为度过困难,但富时节俭是主动的,是对自己一种有意识的磨练,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好作风。 节俭是一种优秀的品德,磨炼我们的意志,健全我们的体魄,使我们收益终生。

5、多做好事利于健康

有学者经实验证明,人们做好事后唾液中免疫蛋白A 的含量大大增加,这是一种抵御感染性疾病的抗体。经常做好事的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低,非常有利于身心保健。

6、人际关系和谐增进健康

人际关系和谐,会让人感到温暖而愉快,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和舒展,从而使人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调节处在最佳水平。人际关系紧张时,血液和尿中的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加,促使血脂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动脉硬化;剧烈情绪往往使冠心病、心肌梗塞突然发作,其引起的内分泌紊乱,能引发糖尿病、溃疡病等。

总之,道德养生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长弓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