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道教文化 >> 道教与古代绘画艺术
详细内容

道教与古代绘画艺术

    反映神仙信仰的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据古史传说,自伏羲氏定龟文画卦象之后,画始有形意。又传说,黄帝时有史皇作图画,此为画之始也。道书《云笈七签》称:“黄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乃命潜山为衡岳之副,帝乃造山,躬形写象,以为五岳真形图。”《风俗通义》曰:“黄帝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能执鬼,于度朔山桃木下,简阅百鬼之无道者,缚以苇索,执以饲虎。帝乃立桃于门,画二人像以示鬼,谓之仙术。”到春秋战国时期,描绘神仙的绘画已有相当发展,近代出土的楚帛画夔凤美女图和驭龙图可说是这类绘画中的代表。

    夔凤美女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绵帛画,是用线描设色的方式绘制在帛上的。图中绘有一位古代妇女,由龙凤引导下(升天)的景象。画面构图十分精美,使用的线条也很流畅,用色讲究。驭龙图描写了一位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飞升”入云,人物和巨龙都画得生动逼真。全画用墨线勾勒,设色则采用平涂和晕染之法,还运用了“舍白粉彩”,这是现在所知中国最早使用这种画法的绘画作品。至汉代,我国绘画艺术有了很大发展,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士、日、月、雷公、电母、北斗、太极,以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龙、凤等神仙奇兽都是汉代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汉末道教形成之后,反映神仙信仰的道教绘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道教宗教的思想和活动,在绘画技巧方面也有较大提高。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如曹不兴、司马绍、顾恺之等。当时的道画,常以龙为画题,以附会“老子犹龙”之说。如曹不兴,东吴时最负声望的画家,曾名噪一时。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写道:有不兴之杂纸画龙虎图、纸画青溪龙、赤盘龙。

    至唐代,出现许多有名的善画道教神像画的画家,如阎立德、阎立本、张孝师、范长寿、吴道子、梁令瓒、杨庭光、孙位、皇甫轸等都是。阎立德、阎立本是兄弟画家,均为唐初人,并先后任过工部尚书。阎立德的道画有采芝太上像、七曜像等。阎立本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最负盛名者,要数被人称为“画家”和民间画工“祖师”的吴道子。据记载,他最擅画道释人物,曾在长安、洛阳二地的佛寺道观,作壁画达300余间,被赞誉为“奇迹异状,无一同者”,“冠绝于世,国朝第一。”

    五代时,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崇奉的神仙也进一步扩大与规范化。在这期间,神仙画不仅是绘画的重要内容,而且题材更为广泛。主要画家及他们的神仙画作品有:

    梁代的朱繇,擅画道释,得吴道子笔法。据说,他画的全真观壁画,北宋时画家武宗元看到后,月余不忍离去,称为“神笔”。据《宣和画谱》记载,藏于宋御府的作品达83件,其中有《元始天尊像》、《天地水三官像》、《金星像》、《木星像》《水星像》、《火星像》、《土星像》、《南北斗星真像》等。除此之外,还有南唐周文矩的《北斗像》、《许仙老遇仙图》、《会仙图》、《神仙事迹图》、《钟馗图》、《长生保命天尊像》等;陆晃的《玉皇大帝像》、《山阴会仙图》、《太上像》、《天官像》、《神仙事迹图》、《星官像》、《五老图》、《三仙会棋图》、《葛仙翁飞钱出井图》、《长生保命真君像》、《九天定命真君像》、《天曹益算真君像》等50余件;王齐翰的《太阳像》、《传法太上像》、《三教重屏图》、《北斗星君像》、《元辰像》、《药王像》等;顾德谦的《太上度关图》、《太上采芝像》、《洞庭灵烟图》等;黄筌的《写十真人像》、《秋山寿星图》、《南极老人像》、《葛洪移居图》、《许真君拨宅成仙图》等;李升的《桃源洞图》、《青城山图》、《峨眉山图》、《二十四化山图》、《六甲神像》、《仙山故实图》等;都是传世之作。对于中国绘画的画家技巧、构图、着色都有很大的贡献。

    宋代是崇道的王朝,道画和神仙画自然成为宋代绘画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至今留下了许多宋代名画家以道教和神仙为内容的不朽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国家是武宗元(?-1050)。据《宣和画谱》称,武宗元于洛阳上清宫绘三十六天帝像,以太宗御容潜写赤明阳和天帝。真宗祀汾阴还,途经洛阳,幸上清宫,忽见御容,惊曰:“此真先帝也。”遂命焚香再拜,叹其精妙。《宣和画谱》载:藏于宋御府的武宗元真迹有《天尊像》、《真武像》、《火星像》、《土星像》、《天帝释像》、《朝元仙杖图》等共15件。

    元代擅绘道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是:赵孟頫、王景升、肖月潭、刘贯道、史杠、张渥、丁清溪等。

    赵孟頫(1254---1322)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诗、画、书无所不精,为我图历史上少见的艺术大师。见于著述及流传统下来的道教绘画有;《玄元十一像》、《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另外,史杠的《午瑞图》、《孔子见老子图》、《髯君降魔图》;张渥的《太乙真人图》、《白描乘鸾仙》、《白描麻姑像》、《乘鸾月仙》、《九歌图》;王蒙的《天真像》;盛子昭的《葛雅川移寓图》;华祖立的《玄门十子图》等都可称为元代佳作。

    元代的黑暗统治,也带来了元代山水画兴盛的局面。人们以山水之清秀来解脱尘世的污浊,寄情于山水,来借以安慰不平的心境。道教的“法自然”与无为等思想,适应了许多不满现实的文人墨客,而山水画能充分地表现这种超脱苦闷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山水画也可以成为抒发道教思想的艺术形式。道士中擅画山水者甚多,主要有:张雨、张彦辅、虞益修、简天碧、徐太虚、徐雪舟、马臻、富恕、方从义、黄公望、倪赞等。以黄公望最著名。黄公望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道士画家,学画约在50岁,并得到赵孟頫的指点,成为山水画家。70岁后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主要代表作有《天池石壁图》、《松溪高隐图》、《丹崖玉树图》、《层峦叠嶂图》等。黄公望的画及他的艺术思想对后代画家及中国画发展有较大影响。而作为一个全真道士,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又深受道家和道教的审美观的影响,主张“设施无斧凿,点染自微茫”。

    明清两代擅画道教画卷的名画家不少,留下名画也很多,如蒋子成、丁云鹏、汪肇、马守真、崔子忠、吕学、高其佩、任颐、张问陶等。但是,这一时期道教美术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大众化的道教画——水陆画和版画。

    表现神仙故事和神仙威严,用于道教道场悬挂的水陆画,这种道教绘画作品绝大多数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有浓厚的世俗色彩,设色浓艳,但构图、人物形态呈格式化,较呆板,在道教的宗教活动中起着代替塑雕神像与烘托场面的作用。陈设着水陆画的宗教活动场所,表现出众神降临的效果。

    在山西省右玉县的宝宁寺,保存有水陆画一堂,有三官大帝、救苦天尊、十殿阎君等47幅道教水陆画。画中人物精细,神态各异,色彩鲜明,布局紧凑,是唐宋之后不多见的道教美术佳品。在北京白云观也保存着约340余幅明清两代的道教水陆画,有三清像、三官像、五老像、雷部诸神像、太上老君像、救苦天尊像、斗姥像、三台星君、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四帅像、关帝像、娘娘像、钟馗像等,几乎包括了道教所有的神仙,特别是民间信仰的最常见的神与仙,可见水陆画这种艺术形式采用的普遍性。道教水陆画曾遍及中华大地,为民间进行水陆道场、追思亡灵、降神除妖所必备的用品,因此不能不是中国道教美术的重要一员,不应被忽视。

    道教内容的版画,也是明、清两代道教绘画艺术走向民间的一种重要形式。版画是雕版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同雕版文字印刷艺术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如雕版插图画、雕塑版封面画等;有的是独立的雕版艺术,如雕版年画、雕版神仙画(包括神画、吉禅画等。)雕版印刷最早起源于我国,因此一开始就被道教运用于宗教活动方面。

    明代以后,道教版画有了很大发展。民间对道教版画的大量需求,道教版画在市场上大批出售,并进入千家万户。不少著名画画家也加入了版画艺术的创作,其中如丁云鹏、仇英、唐寅等都加入了版画的行列。明代宣扬神仙信仰,表现神仙故事的版画非常多,如黄峻曾刻《仙佛奇踪》等多种道书插图、黄德懋刻绘的《南华真经帝注》、《淮南鸿烈解》等精美插图。至于刻有门神、财神、土地、灶王爷、福、禄、寿的道教版面,更是受群众的欢迎。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道教绘画的功绩是不能抹煞的,无论从内容、形式、构图、技法等各方面,都极大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国画艺术,至今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道教的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绘画的发展方向。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