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景区动态 >> 【社区探访】新山村踏上幸福路
详细内容

【社区探访】新山村踏上幸福路

“青山碧水双鸥静,迷雾笼罩白云山。”这是古代诗人对白云山的赞叹。随着白云山景区的开发建设,景区内的山民移居白云新村。转眼已有6个年头了,他们的生活如何?是否有新的变化?日前,记者专程前去采访,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移民新村(梁和平)_副本.jpg


  山民成了城市人

  别墅式的楼房,平坦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成排的风景树,构成了一座小村庄。

  商品齐全的超市、干净整洁的宾馆、风味独特的饭店、一辆辆崭新的轿车,使山沟里的村庄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这就是位于白云山下的铜山乡肖庄村委白云新村。

  白云新村原是肖庄村委东车场组,只有3户人家,这里距驻南公路12公里,是进入白云山主峰的必经之路。山里原来有6个村,每个村仅有两三户人家,山间的一条羊肠小道是山民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每遇大雨,山洪暴发,他们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大山里生活,全家人忙忙碌碌,仅顾着温饱,有时还靠政府救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再加上山高水险,交通闭塞,许多女孩子纷纷嫁到山外,山里的小伙却很难娶到媳妇,山民们都羡慕城里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城里人一样风光。

  2007年春天,铜山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驻马店市天龙公司达成开发白云山景区协议。项目开工后,在景区大门外东车场规划选址,平整土地,修路建桥,搭建移动通讯塔,建起了几排水电路设施齐全、砖、瓦、墙风格统一的别墅式楼房。2008年,将山沟里6个小山村的28户村民迁移安置到白云新村居住。村民们没花一分钱就住进漂亮的安置楼房内,非常高兴。“俺这儿不但安装有路灯、摄像头,而且每天有景区的人巡逻打更,白天一拨一拨的外地人来村里玩;晚上,明亮的路灯将小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村民们在村里散步,玩耍,然后回到家里看电视,像城市一样,热闹得很哩。”一位翁姓村民兴致高昂地对记者说。

  野菜成了抢手货

  芳菲五月,记者行走在白云新村,美丽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

  在一家“农家小超市”,记者见到了67岁的村民王文生。王文生对原来的生活仍记忆犹新。他家原来住在深山里,全家人靠养蜂、放牧生活,山里偏僻,人烟稀少,整天面对大山,显得很孤独。现在好了,自从入住白云新村后,生活完全变了样,跟过去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王文生和妻子在家里办起了“农家小超市”,除经营各种副食品外,还出售龙麦芽、山芝麻叶、拳菜、葛花、绵枣、山蜂糖、土酱等山野产品。

  “以前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山里的东西恁金贵!”王文生介绍说,“这些山里生长的野菜,无污染,营养丰富,城里人很稀罕,都出高价购买,仅此一项,俺每年就收入6万多元。”

  据了解,像王文生一样,村民们大都经营山野产品,他们根据不同季节,纷纷到山上挖采各类野菜,晒干后包装出售,深受游客的青睐。

  厨师成了小老板

  “俺算是赶上了好政策,没想到到老年也像城里人一样,凭着原来掌握的厨师技术,当上了白云新村饭店的老板。”王书增在自办的农家饭店门前,热情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王书增今年59岁,以前住在深山里一个叫张爬的小山村里,村里只有4户人,祖祖辈辈靠养牛养羊、挖山药和砍柴换钱过日子,属于自己的耕地散落在山旮旯里,一小片一小片的,石头比土还多,产量低,连吃的都不够。平时,他喜欢厨艺,邻村有人办红白喜事,总要请他去掌大厨,时间久了,就成了山沟里的名厨。

  从山里迁移到白云新村居住后,分配给他家的房子正好临着通往景区大门的道路,他就与妻子张秀芝商量,办了一个农家饭店。为迎合顾客的口味,他特意推出以山野菜、散养土鸡为主的特色菜品,没想到这些山村野味竟成了城市人的香饽饽,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现在,王书增的几个孩子都去上海打工了,他只好自己当厨师,让妻子当服务员。老两口整天在饭店忙碌,淡季还能应付,遇到“五一”、“十一”长假,门前的道路上停满了小轿车,人们排队等着就餐,他们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虽然很忙很累,他们却很充实快乐。王书增乐呵呵地说:“别看俺这个小饭店不起眼,一年下来挣个十来万绝对不成问题。”

  农家办起大宾馆

  白云新村东南边有一片青翠的竹林,竹林旁边有一家名为“翠竹园”的宾馆。新颖别致的小楼里各类家具布置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的客房不亚于城里的快捷宾馆。

  宾馆的主人名叫翁照山,今年54岁,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穷山恶水的山沟沟,也曾让他产生过走出去的念头。谈及过去,翁照山不无感慨地说:“过去山里路难走,去铜山和王店赶集,往往是早上天一亮就启程,晚上摸黑才能回来。”“赶集上山,早晚一天”这句顺口溜是对当时山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艰辛的日子磨砺出翁照山坚韧不屈的个性,在种地之余,他也曾做过小生意,想以此改变自己的贫困生活。然而,他没少费力气,但总是入不敷出。2008年,政府将原来的东车场改建为移民新村后,他家也分得了一幢小楼,脑子活络的他,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家宾馆,安装了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配备了电视机等电器,还办起了餐厅,让入住顾客“有吃有住、方便温馨”。

  “现在路修好了,出山全是水泥路,下山买菜购物,开着车一个小时就搞定了。”翁照山自豪地说,“俺还在门前的小竹园里建了个小亭子,放了几张餐桌,让顾客一边吃饭,一边观赏美丽景色。”

  白云新村的美景看不完,白云新村的新事写不尽。走在宽阔的村道上,记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山里破烂的土坯房,如今全换成了楼瓦房。村民们的手头宽裕了,吃喝穿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身上下丝毫没了山里人的土气,家家拥有摩托车、三轮车和小轿车,外出办事方便快捷。人们除了日常生活开支,也有了丰厚的积蓄,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邓 敏)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